顳顎關節為位於左右耳朵前方的關節,它將下顎骨連結於頭顱下方,負責張、閉口,包括說話、吃飯、吞嚥等等的動作。

顳顎關節疾病為關節及相關肌肉之功能性障礙,可能造成關節附近區域疼痛(包含耳朵)、張口困難、張口不順、頭頸部疼痛,甚或背痛。





關節內錯位 即關節盤的脫位,通常是向前方,在張口時,關節突向前滑動,會卡到異位的關節盤,導致關節運動的不順暢,臨床上常會聽到"喀拉"的聲音,有時會造成疼痛,同樣在閉口時也可能有這種情形,嚴重的會有關節盤黏連甚或造成關節盤穿孔及退化性關節炎。
關節炎   如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退化性關節炎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全身性疾病,通常身上其他關節亦會有問題,嚴重的會使關節突骨吸收造成開咬,此疾病需由風濕免疫科醫師治療;退化性關節炎則因關節盤或關節盤後方磨損,造成關節窩與關節突之對磨,使得關節表面之軟骨缺損,通常會造成疼痛、張口困難及捻髮聲。
顏面肌肉疼痛   包括咀嚼肌、及頭頸部、肩膀的疼痛。通常是由於吃硬的食物,或嚼口香糖造成;在現代化的社會常因壓力而造成焦慮,許多人會不自覺緊咬牙根或有夜間磨牙之習慣,因此此類疾病通常是關節、肌肉過度負荷以及心理因素造成,臨床上通常會造成疼痛及張口困難。
外傷及發育性障礙則不在此討論範疇
多數顳顎關節疾病都不是單一性的,往往上述症狀會合併發生,由於每個人的關節構造不盡相同,生活飲食習慣也不同,對於生活壓力及疼痛的耐受度亦不同,因此若發現疑似有顳顎關節疾病的症狀時,應詢問專業醫師的建議,以免誤診延誤病情。



多數病患的症狀不只一個,由於顳顎關節是一個複合體,關節與相關組織連在一起,因此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。



顳顎關節疾病為一複雜的情況,目前尚未找出全部可能致病的原因,而且沒有一套可以正確有效的檢驗可提供診斷。較為可接受的說法是:顳顎關節疾病為一多發性因素疾病,即不是由單一原因引發的疾病。
外傷
關節本身疾病   如類風濕性、退化性關節炎或腫瘤。
個性、體質   容易緊張、焦慮、易怒、求好心切的人易得此症。
壓力   壓力越大者,抗壓性低的人,愈容易罹患此症。
生活習慣   作息正常與否、睡眠品質、飲食習慣、運動,皆有影響。
不良習癖   如夜間磨牙,白天牙齒緊咬,長期用單邊吃東西,喜歡嚼硬或韌的食物,
  長期頭頸部姿勢不良皆是致病因素。
牙科治療   治療時張口過大、時間過久,也會造成術後不適。
急救或麻醉時插管
咬合不良   患者咬合不穩定,易引起顳顎關節障礙症(此點在最近的研究漸被排除)。
不良假牙   在假牙製作完成初期,若有咬合不適,的確會有可能有顳顎關節障礙症的
  症狀,若長期使用後,咬合已經改變,此時是否有必要將咬合調整回去或
  新建立一個咬合關係,則有爭議性。



治療由最簡單的自我照護、保守性治療到,侵入性治療(例如:手術)。就大多數的專家建議,一般還是建議由非手術性的治療為優先選擇。以下是保守性治療的一些選擇,有時會合併使用:
冷熱敷 用冰袋敷於關節周圍十分鐘,之後再做下顎的伸展運動,數次之後,再用熱毛巾熱敷五分鐘,一日數次,正確的方法,還是得依照專科醫師的指示。
避免吃硬的以及韌的食物
避免用下巴撐在桌上,或側睡
避免說話過久或張大嘴
練習保持下巴及心情放鬆
藥物治療 一般會使用肌肉鬆弛劑,止痛藥等藥物,這點還是得由專科醫師根據您的情況作處方,千萬不可自行亂服藥。
咬合板治療 在藥物治療後視病情有可能需要製作一個塑膠的板子,放在牙齒間,用於放鬆肌肉。